新闻和活动

专注近红外二区荧光成像、助力探索生命与材料奥秘
首页 > 新闻与活动

NIR-II近红外二区成像在小动物活体成像中的应用概述

来源:影睿光学 发布时间:2025-04-07 阅读次数:92

近红外二区(NIR-II,1000-1700 nm)成像技术因其高灵敏度、深组织穿透能力和低背景噪声等优势,在小动物活体成像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。以下从技术原理、优势及具体应用场景展开概述:

一、技术原理与优势

技术原理
NIR-II成像利用生物组织在1000-1700 nm波段内对光的吸收和散射显著降低的特性,通过荧光或光声成像技术,实现对深层组织的无创、高分辨率成像。
核心优势
深组织穿透:相比可见光和近红外一区(NIR-I),NIR-II光在生物组织中的散射和吸收更少,成像深度可达数厘米,适用于小鼠等小动物全身或深层器官的成像。
高时空分辨率:可实现微米级空间分辨率和毫秒级时间分辨率,满足动态生物过程观测需求。
低背景噪声:生物组织在NIR-II波段的自发荧光极低,显著提升信噪比和成像对比度。
多模态兼容性:可与荧光、光声、CT、PET等技术联用,提供互补的成像信息。
二、具体应用场景
肿瘤研究肿瘤早期检测:通过靶向性荧光探针标记肿瘤细胞或血管,实现微小肿瘤的精准定位。
肿瘤生长与转移监测:动态追踪肿瘤体积变化、血管生成及转移路径,评估治疗效果。
光热治疗(PTT)引导:结合光热试剂,实时监测治疗过程中肿瘤组织的温度变化和治疗效果。
神经科学研究脑功能成像:通过NIR-II荧光探针标记神经元或血管,实现活体脑区高分辨率成像,研究神经活动与血流动力学的关联。
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:监测阿尔茨海默病、帕金森病等模型中神经元损伤和病理蛋白沉积。
脑肿瘤手术导航:在术中实时显示肿瘤边界,辅助精准切除。
心血管研究血管网络成像:高分辨率显示血管结构,评估血管新生、动脉粥样硬化等病变。
血流动力学监测:通过多普勒NIR-II成像技术,测量血流速度和方向,研究心血管疾病机制。
心肌梗死修复:追踪干细胞或纳米材料在心肌组织中的分布和存活情况。
药物研发药代动力学研究:实时监测药物在体内的吸收、分布、代谢和排泄过程。
药物疗效评估:通过靶向性探针标记药物作用靶点,评估药物对肿瘤、炎症等疾病的疗效。
纳米药物递送:追踪纳米颗粒在体内的生物分布和靶向效率,优化药物递送系统。
炎症与免疫研究炎症反应监测:通过标记免疫细胞或炎症因子,实时观察炎症过程和免疫细胞浸润。
自身免疫性疾病研究:追踪免疫细胞在器官中的迁移和活化状态,研究疾病发病机制。
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干细胞追踪:标记干细胞或其分泌的外泌体,研究其在组织修复和再生中的作用。
组织工程:监测组织工程支架中的细胞生长和血管化过程。
三、技术挑战与未来方向
技术挑战荧光探针性能:需开发高亮度、长波长发射、低毒性的NIR-II荧光探针。
成像深度与分辨率平衡:需优化成像系统参数,进一步提升深层组织成像质量。
多模态融合:需解决不同成像模态之间的空间和时间配准问题。
未来方向临床转化:推动NIR-II成像技术从基础研究向临床应用转化,如肿瘤手术导航、心血管疾病诊断等。
人工智能结合:利用深度学习算法提升图像分析效率和准确性。
新型成像技术开发:如光声-NIR-II双模态成像、超分辨NIR-II成像等。
NIR-II近红外二区成像技术凭借其独特的光学特性,为小动物活体成像提供了强大的工具。未来,随着荧光探针、成像系统和数据分析技术的不断进步,NIR-II成像将在生物医学研究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,推动疾病机制解析、药物研发和临床诊疗的创新发展。